長豐縣陶樓鎮:“三堅持”提升鄉村治理水平

近年來,陶樓鎮積極探索黨建引領鄉村治理新路徑,“增收八式”成果逐漸豐富、“四問于民”規模持續擴大、“一專多能”結構不斷優化,正在有效凝聚多方力量和資源,持續提供一系列多元化、貼心化、便民化服務。
堅持推進村集體經濟產業優化升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也是實際工作的切入點。”村民足不出村能夠增收致富,需要鄉村產業底色越來越亮。一是構建“土地+項目”發展模式。堅持黨建引領共富先行,高塘社區圍繞“一帶兩園”發展定位,盤活3000畝土地資源,推進社區高標準農田建設,同時推動村內皖能調峰電廠企業項目建設,獲得服務+租金收入39萬元。二是探索“農業+旅游”新業態。積極整合鄉村文旅資源,石集社區將社區致富帶頭黨員的羅氏稻蝦供養、櫻桃采摘、花果鑒賞、研學基地、田園風光等文旅IP資源進行整合與開發,打造鄉村文化體驗游、生態農業觀光游、智慧農業產業園等新業態,通過旅游扶貧項目和較大自然村莊項目建設,探索構建“黨建+”一站式智慧文旅綜合服務平臺,融入藝術體驗、打卡拍照等活動,積極運用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在推動產業基礎發展中挖掘農旅產業發展的附加值。三是發展“企業+中醫藥文化”新品牌。瞄準打造特色化康養體驗中心方向,古城社區盤活村內閑置廢舊小學,依托龍門寺水庫、花果種植園以及中藥材種植基地,對內部道路系統、市政基礎設施、研學體驗設施等進行系統化更新與設計,打造縣級集休閑采摘、娛樂觀光、中醫藥研發及健康康養等為一體的文旅品牌,實現鄉村文旅“破圈”成長。
堅持做好為民服務突出精細治理。深入推動網格治理工作,是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服務的,需要保證正確的發展方向。一是把握群眾期待和需求導向。陳祠村按照“1+5+25”的網格輻射模式,縮小服務半徑,結合16個便民微信群,縮短服務距離,全覆蓋走訪收集農戶關于危房改造、醫保報銷、信用貸款、大病救助等方面20多個“微心愿”,綜合開展“兩癌”篩查、消防安全隱患排查、低保申請認證、養老保險生存認證、老年助餐服務等志愿活動,構建“主題黨日+”服務機制,精準把握群眾的群體期待、個體需求、滿意度等。二是用好“群眾監督員”構建聯防聯動監管體系。陳圩社區集支部帶動、黨群互動、居民行動為一體,緊盯房前屋后、田間地頭、河塘溝渠,網格員齊帶頭自治、全方位排查、無死角整治,實現黨員模范帶頭強力推動人居環境衛生整治落地有效。同時,杭崗社區充分依靠群眾,廣泛發動組織群眾,在6月少雨干旱的天氣情況下,發現不知名火點即刻舉報至村書記知曉,才能夠第一時間控制火勢,讓群眾成為“防守后衛”“保障團隊”,堅持黨支部兜底,切實提升了基層黨組織作為安全“守門員”的應急保障能力水平。三是搭建多主體參與的鄉村自治平臺。陶樓社區黨群活動場所搬至新安置小區以來,集合小區物業、環衛公司、村民組長、黨群代表,摸排企事業單位職工、個人志愿者等志愿服務力量83名,在實現“一月一大會、一事一商議”信息共享、互動交流的基礎上,整合組建一支“青年服務先鋒隊”,實現群眾點單、社區派單、黨員接單“三單”的有效對接,解決文體設施定期維護、供水供電及時解決、留守兒童下學托管、老人居家服務等民生問題和矛盾糾紛30余件。
堅持打造鄉村發展生力軍。堅持引才育才并舉,及時牽線搭橋,營造人才回鄉氛圍。一是加強人才引進與培育。著力擴大村(社區)儲備干部隊伍,2次公開招聘村級后備干部39人,補充“歸雁”人才1人,為12個村居干部充入新鮮血液。與安徽省農科院合作,在陶西、古城兩村開發了5000畝有機農業科研示范基地,培養一批能夠發揮骨干帶頭作用的“土專家”“田秀才”。同時,舉辦育嬰員、電工、室內照明裝飾、家政服務等各項鄉村專題培訓班。二是組建人才智囊團。建立本地人才庫190余人,年齡均在35歲及以下,具有大學及以上學歷的150余人,精準掌握人才數量、結構、類型、專業和地域分布等情況,為針對性地制定人才政策提供數據支撐。通過線上“三公里”就業圈微信小程序、微信公眾號、小區業主群等服務,鼓勵人才在線上實現下鄉服務。三是健全激勵機制。通過建立有效激勵機制,切實提高村干部福利待遇,更新出臺村(社區)重點工作考核辦法,有效利用村干部報酬政策的疊加優勢,從績效獎勵、精神鼓勵、考證獎勵等方面有效提高鄉村文旅科技人才的積極性。結合村重點工作實現干部待遇與工作實績掛鉤。同時,加大對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改建農貿市場2個、新增可開通天然氣的村居3個,在鎮區集中居住小區建設電動車車棚,在建公租房1棟。(編撰:任偉,審核: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