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甲鄉造甲社區:奏響基層治理“和諧曲”,共繪鄉村振興“同心圓”

今年以來,造甲社區黨總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眼深化共商共建共享基層治理格局,立足自身職能職責,大膽創新,主動作為,以“組織之力”激發釋放“鄉村治理之力”。
強化減負賦能,推動“群眾上門”向“干部下沉”轉變。全面推行“全員下沉村組、聯點包戶到人、一人輪流值班”工作機制,變“全員坐班”為“輪流值班”,變“專崗制”為“全崗通”,變“群眾上門”為“干部下沉”。“崔嬸上次你說要交醫保,我來之前在系統里查了一下,你家去年交的6個人,我來幫您把醫療保險交上。”社區副書記盧繼梅同志正在“走村入戶”幫助社區群眾繳納醫保。自基層減負工作開展以來,造甲社區強化黨建引領、全面提升服務能力,整合完善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功能,實現群眾辦事“只進一扇門,一次就辦成”,把“會場”變“現場”,做到在一線察實情,在一線解難題,在一線促發展,有效實現社區服務“零距離”、基層治理“全覆蓋”、居民訴求“快響應”。讓干部群眾真正感受到社區干部作風的轉變,辦事效率提升。
主動搭建平臺,推動“一人說”向“大家議”轉變。社區以每周群眾議事為契機,利用現有的閑置資源,積極搭建集“休閑娛樂、聯絡感情、傾聽民聲、收集民意、集中議事”功能于一體的群眾活動場所,依托群眾活動場所,實現了“一人說”向“大家議”的轉變。結合民生訴求接訪等工作,引導群眾主動說事、集體議事、共同理事,讓群眾從“觀眾”變成“主角”,按照“事前問事、定期議事、及時辦事、事后評事”的“講事評事”辦事流程參與到治理工作環節。自從實施以來共開展80多場居民議事會,收集212項服務清單,推動組建群眾鄰里矛盾調處、公益服務等5支群眾自治志愿服務隊,有效激發基層治理群眾自治力量。對村民反映的問題,第一時間介入處理,辦理情況通過代表議事及時反饋,能解決的第一時間幫助解決,不能解決的第一時間做好解釋,真正做到群眾有所呼,社區有所應。
緊扣需求導向,推動“群眾呼聲”向“滿意掌聲”轉變。以群眾服務場所為依托,緊扣群眾所需所急所盼,建立三項工作機制,推動“群眾呼聲”向“滿意掌聲”轉變。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紅色聯盟之家”“紅色物業”驛站,結合各類宣傳月、宣傳周和“我們的節日”等時間節點,開展內容鮮活、形式多樣的活動,以群眾聽得懂、能接受的方式宣傳講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黨員干部、網格員化身“政策解讀者”,一邊與群眾拉家常,收集大家對于推進社區工作的意見和建議,一邊通過講故事、說案例,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與百姓息息相關的政策舉措。截至目前,以新時代文明實踐、“我們的節日”“紅色聯盟之家”為平臺,累計開展各類政策宣講活動60余次,覆蓋群眾600多人次,爭取做到讓每位群眾都知曉黨的惠民政策。(撰稿人:魏珍珍,審核人:扈孝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