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豐縣崗集鎮斗鎮社區:“四抓四促”奏響鄉村振興 “四部曲”

近年來,崗集鎮斗鎮社區以黨建為核心驅動力,在教育、治理、產業、機制四個關鍵領域精準發力,繪就一幅產業興旺、治理有效、鄉風文明、生活富裕的美妙“協奏曲” 。
抓教育“精準滴灌”,促先鋒隊伍強筋骨。創新學習載體。 在村部設立“紅色充電站”,每月10日開展“讀書會”,組織黨員學習鄉村振興政策32場,覆蓋480人次。針對農忙時節,開設“田間課堂”18次,將黨課搬到蔬菜大棚、果園基地,實現生產學習兩不誤。強化數字賦能。建立村級微信群,推送“安徽大課堂”等音視頻8期,組織流動黨員線上打卡學習,參學率從65%提升至89%。突出學用結合。開展“學政策、亮承諾”行動,24名黨員簽訂“實事承諾書”,領辦道路硬化、水渠清淤等項目19個,群眾測評優秀率達94%。
抓治理“根系延伸”,促服務效能大提升。織密紅色網格。將全村劃分為18個“黨員責任區”,36名黨員擔任“紅色管家”,包聯612戶群眾,建立“早巡晚訪”機制,累計收集社情民意127條,解決宅基地糾紛、農產品滯銷等問題43件。激活自治活力。創新“庭院議事”模式,在村民家門口召開“板凳會”12次,協商通過《秸稈禁燒管理辦法》《紅白事簡辦公約》等制度,節約村民婚喪嫁娶開支超20萬元。培育志愿力量。成立“黨員幫幫團”,組建助農秋收、留守關愛等8支服務隊,開展代銷土特產、送醫上門等志愿活動16次,惠及群眾400余人,相關做法獲長豐縣先鋒網、學習強國、安徽日報等媒體、網站報道20余次。
抓產業“靶向賦能”,促集體經濟穩增收。支部牽頭破難題。組織黨員群眾赴鄰鎮考察學習高粱、小麥種植技術3次,召開“金點子”座談會5場,確定發展“訂單農業+觀光采摘”融合產業。整合資源強基礎。爭取上級配套資金10余萬元,改造美好鄉村農用機械停車棚,讓附近100余戶群眾農用機械有地方停;黨員示范促共富。設立“黨員示范崗”3個,開展“種養殖技術”培訓6期,培養本土技術骨干3人,帶動周邊46戶發展特色種植,戶均年增收1.5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從60萬元增至100萬元,同比增長60%。
抓機制“長效管護”,促干群關系零距離。需求清單動態管理。通過“入戶問需”收集群眾訴求76條,建立“即辦、協辦、上報”三級處置機制,完成路燈安裝、公廁改造等民生項目9個,辦結率100%。服務陣地多功能。將村口小賣部改造為“信用超市”,提供快遞收發、農資代購等10項便民服務,月均服務群眾300余人次,節省村民進城交通費用超萬元。考核激勵樹導向。 推行黨員“奉獻積分”制度,將參與防汛抗旱、環境整治等工作量化評分,積分可兌換農資代金券,全年表彰“服務之星”12人,黨員年均參與志愿服務時長從36小時提升至45小時。(撰稿人:鄭菊;審核人:周永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