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根“黃土浩歌”的“彈撥人”
他心系產業結構調整,為青年創業保駕 護航,想法設法為流轉土地找“娘家”——
李保根:“黃土浩歌”的“彈撥人”
今年50歲的李保根是造甲鄉鳳樓村黨總支書記,在“村官”崗位一干就是21年,是土生土長的“泥腿子”,他為鄉村發展盡職盡責,用心謀劃,為產業富民引進特色種植,去年全村農民人均收入達7000元。
讓創業青年發揮帶動效應
7月30日,酷熱難耐,人們都不愿出門,可記者在李楊合作社種植園看到老李正在與種植大戶李楊談著三伏天蔬菜種植。“現在三伏天,蔬菜供不應求,要抓緊培育種植,同時還要注意防暑降溫。”李保根用手抹著臉上的汗水,邊與李楊說。
與老李說話的李楊是本村人,原來在大城市開出租車,收入甚好。2006年在李保根的力邀下,李楊回鄉創業,用多年積蓄在鳳樓村租了10多畝土地,發展大棚蔬菜和瓜果。
“落后封閉的傳統種植業已經跟不上農村經濟大繁榮大發展的趨勢,只有緊隨市場信息,挖掘本村資源,因地制宜,發展鳳樓自己的產業,才能讓老百姓從黃土地上找出更多的‘金票子’。” 回憶初衷,李保根道出了自己的想法。“年青人有活力有思想,就是想通過他們發揮示范帶動效應,逐步改變群眾種植習慣。”
想法容易,謀事不易。李保根告訴記者,2011年7月份的一場突來的暴風,徹底摧毀了60余個鋼架大棚,直接經濟損失達60萬元,這對于剛返鄉創業的李楊無疑晴天霹靂,也動搖了他創業的信心。
面對受挫的李楊,李保根在安慰他的同時,主動而為,立即帶領村干部,幫助清理受災現場,并用相機保存受災場面,以備后用,安排人員制作受災申報材料,及時申請救助。
“當時真的心灰意冷,感覺天塌下來了,幾十萬就要打水漂了。”說起當時,李楊仍是心有余悸,“那段時間老書記,也是寢食難安,到處幫我爭取外援,人都瘦了一圈。”后來,老李通過向縣扶貧辦申請了20萬元互助資金,終于讓小李挺過了難關。
在李保根的不懈努力下,當年,李楊產業園區就恢復生產。為提升李楊果蔬的品牌效應,老李又幫其成立了“長豐縣造甲鄉李楊蔬果種植專業合作社”。如今李楊蔬菜大棚達到100余畝,成為鳳樓村發展“一村一品”的一面旗幟。
幫助流轉土地找“娘家”
2010年鳳樓村被列入全省土地復墾項目建設村,一邊要拆除小村莊,讓居民集中規劃建設居住,一邊要把小田整理成大田,便于規模種植。李保根帶領村干部走村入戶,宣傳惠農政策,贏得群眾理解和支持,最終在他的協調下,涉及8個村民組287戶1086人拆遷任務順利完成。“當時所有村干部嗓子都講啞了,人也瘦了一圈。”回憶當初,老李如是說。
為了能在土地復墾后有效利用并流轉土地,鳳樓村著手成立了“長豐縣造甲鄉鳳樓村種植專業合作社”,主要業務為土地流轉服務。流轉的土地使用方向主要為特色農業經濟發展,涵蓋了草莓育苗、南冬瓜種植、大棚蔬菜種植、特色瓜果種植等。先后引進了合肥艷九天科技有限公司、合肥飛揚保溫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和洽洽瓜子分廠。目前全村擁有養雞大棚17個,每戶年均增收2萬元。
“產業發展、群眾致富是增強鳳樓村發展的軟實力,而新農村建設是村級發展的硬實力。”李保根說,目前,整村推進的村民已經搬進了鳳樓村新農村示范點,家家戶戶上了樓,有線電視、電話、網線一應俱全。
面對整理出來新增土地,李保根帶領村兩委一班人,主動走出去,對外宣傳推薦。目前正在規劃建設一個800畝精品農業產業園,依托“李楊蔬果種植專業合作社”輻射帶動,吸引更多的農業項目進駐,讓新村群眾“住好房,有錢掙”。
談起未來規劃,李保根說:“由于鳳樓土地平整,適應農業產業化發展,所以我要守住這片肥沃的黃土地,讓村民從地里淘到更多的‘金票子’”。 ·杜剛·
責任編輯:長豐縣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