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專家”成了香餑餑
日期:2010/8/24 稿源:長豐先鋒網 人氣:112
--長豐縣注重發揮鄉土人才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大力開發農村人才資源,培養一大批活躍在農業生產第一線的鄉土人才,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支撐。近年來,長豐縣在培養造就一支素質優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年富力強的農村實用人才(鄉土人才)隊伍的基礎上,注重發揮他們在建設新農村中的作用,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使這些“土專家”成了當地有名的“香餑餑”。 一、在培植發展農村特色產業上發揮示范作用。鄉土人才以一戶帶多戶,多戶帶多村,加快了農業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鎮(鄉)一業”的區域特色產業格局。目前,該縣已形成了樹莓、草莓、馬鈴薯、有機蔬菜、龍蝦等農業特色產業示范基地,利用基地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促進農民調整產業結構。羅塘鄉邵集村邵顯舉,帶領當地300多戶農民種植馬鈴薯,種植面積達2000多畝,實現產、銷、供一體化,注冊了“邵集牌”馬鈴薯,并獲得了綠色食品認證。水湖鎮“草莓皇后”蔣秀芝,帶領300多農戶種植“豐香”、“紅顏”、“紅珍珠”等草莓品種,種植規模達2000余畝,實現了草莓集生產示范、推廣輻射、旅游采摘為一體的新型產業格局。 二、在建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上發揮紐帶作用。按照“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則,鄉土人才積極組建各類農村行業協會、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以技術、資金、信息方面的聚集優勢提升農業產業化集約化程度,加快農民增收致富步伐。目前,全縣333個合作組織吸納的鄉土人才中,僅年收入在5萬元以上的就有種養殖專家220人、生產經營大戶135戶、農民經紀人86人 。這些“土專家”以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民經紀人為紐帶,承擔起全縣40% 的大宗農產品外銷任務,成為名副其實的農產品流通銷售主力軍。 三、在科技興農上發揮骨干作用。鄉土人才通過不斷改進和提高農業科技的使用效率,加強科技與農業生產的對接,并積極開展科技興農示范活動,發揮傳、幫、帶作用,深入田間地頭,采取田間教學、現場參觀、試驗示范、集中分散等形式傳播新知識、新技術、新品種,激發農民學科技、用科技的積極性。據統計,農業科技在全縣農業增產增效中的貢獻率已達45%,其中有近20%是由農村實用人才的辛勤勞動完成的。鄧光政創辦的合肥益康現代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食用菌金針菇種植面積達600多畝,通過技術創新,年產值800萬元,純收入達400余萬元。大學生付鳳回家鄉創業,創辦土雞養殖場,注冊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松棵牌”土雞蛋,一年四季生產不同的產品:春季“松花粉蛋”、夏季“松蟲蛋”、秋季“松子蛋”、冬季“松針粉蛋”,每月僅雞蛋收入就達15萬元,帶動周邊群眾100余戶共同致富。該基地已成為“省級大學生創業示范基地”。 四、在拓展農民增收空間上發揮引領作用。廣大鄉土人才帶頭推廣新技術、新品種,大力挖掘農業和農村經濟內部的增收潛力,為農業產業化發展不斷探索新的道路,也為農民增收開辟了新的途徑和新的空間。近年來,全縣有20多名鄉土人才創辦農產品加工企業,形成以合肥豐糧工貿有限責任公司、長豐縣海源草制品工藝廠、長豐縣榮豐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為龍頭企業的大型農業骨干企業,并發揮著“培育一批能人、致富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經濟”的人才引領效應。程雷投資的合肥潤民食品有限公司,形成了以豆制品鮮貨、茶干、蔬菜為主產品的產業化發展格局,年銷售收入1800多萬元,解決就業139人,帶動當地200多戶農民年增加收入600多萬元。 五、在構建和諧新農村上發揮帶動作用。鄉土人才是農民群眾的優秀代表,是農村先進生產力的優秀代表,也是農村先進文化的優秀代表,他們不僅在發展農村生產上發揮顯著作用,而且在推進農村民主管理、繁榮農村文化、倡導文明生活等方面發揮了帶動和促進作用。近年來,該縣有一大批“土專家”先后被推薦選拔進村“兩委”班子,有的被評選為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勞動模范、青年標兵等,在促進和諧社會和新農村建設進程中發揮著生力軍、主力軍作用。 責任編輯:長豐縣委組織部
相關文章
下一篇:
水積而魚聚 木茂而鳥集
processed in 0.0469 second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