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精品一区_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久_高清久久一区_四虎影视4hu4虎成人

↑安徽先鋒網 ↑合肥先鋒網

不滅的燭光——追記造甲鄉馮巷小學全國模范教師馮榮傳

日期:2008/11/24     稿源:長豐先鋒網     人氣:313

人物檔案    馮榮傳,男,漢族,安徽長豐人,1947年12月生,1964年,馮榮傳從肥東縣初中畢業,1974年從事教育工作,生前系長豐縣造甲鄉馮巷小學高級教師。2007年11月15日上午11時10分,正在教室上四年級語文課的馮榮傳同志,猝然倒在講臺上,以身殉職,永遠離開了他一生所鐘愛的教育事業。
    2008年7月1日,人力資源社 會保障部和教育部聯合下文,追授馮榮傳“全國模范教師”榮譽稱號; 2008年4月7日,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安徽省教育廳追授馮榮傳同志“全省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2008 年 4 月 29日,合肥市教育局向各縣區教育局、開發區教育主管部門,各市屬學校、有關民辦學校下發《關于開展向馮榮傳同志學習活動的通知》。

老伴在擦去馮榮傳照片上的灰塵

教工傷益友,桃李哭良師。

2007年11月15日,造甲鄉馮巷小學四年級語文老師馮榮傳猝然倒在陪伴他30多個年頭的講臺上,帶著無盡的眷戀,永遠離開了他一生鐘愛的教育事業。

惡耗傳來,馮巷全村上下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近千名學生、家長、教職工涌進學校大門,來與馮老師作最后的道別。

“馮老師,你不能走啊,俺莊戶人家的孩子離不開你啊。”67歲的林公菊大娘凝視著馮老師遺容,呼喊著遲遲不愿走開。

幾天前上班時不慎摔成骨折,馮老師主動幫助帶課的許慶培老師特地讓愛人用輪椅推著趕到了校園失聲痛哭說:“都怨我這不爭氣的腿啊,馮老師,我對不住你啊。”

9歲的小鄭濤跪在馮老師遺體旁,一個下午哭個不停,一遍又一遍念叨說:“馮老師,我們舍不得你走啊。”

鄉風嗚咽,傾訴著這位普通教師矢志不渝的追求,大地含悲,追思著這位人民園丁默默奉獻的情懷……

愛教育愛得癡

他把學校當作家

馮榮傳老師已經去世8個多月了。7月31日,當記者走進他生前所在的學校時,看到在學校辦公室的值日黑板上,仍然寫著馮老師的名字。校長徐先勇說,“馮老師一生愛學校,去了天堂他心也不會離開學校,我們不忍心擦去他的名字。”

與馮老師共事30多年的老教師傅世友說:“馮老師把學校當成家,掌管著學校大門的鑰匙幾十年,學校交給的任務總是不折不扣地完成。都已是到了退休年齡的人了,每天晚上還要備課讀書到十一二點,如今俺們怎能讓他離開學校,離開教學崗位。”

馮巷,長豐東部的一個偏僻村落。歷史上,這里嶺高壑多,交通閉塞,缺水缺電。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中學畢業的馮榮傳回到了這片淳厚的土地,村上父老鄉親很快愛上了這位善良、樸實、干事有方的農家后生。1974年,經過大伙共同舉薦,馮榮傳走上了民辦教師的工作崗位。

那天晚上,馮榮傳躺在學校的辦公桌上,聽著呼嘯的北風,輾轉反側,徹夜難眠。他在想,自己打小就失去爹娘,是父老鄉親伸出熱情的手臂接納了他這位孤兒。是黨和政府養育了他,如今自己成了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只有愛校如家,兢兢業業,干好工作,才能報答父老鄉親、黨和政府對他的那份情、那份愛。

第二天,他便帶著結婚不久的妻子,在學校門前的兩間茅草屋里住了下來,守護著這座名不見經傳的小學校。冬去春來,草發花落,馮榮傳一住就是30多年。他好像校園里的冬青,寒中萌發,耐得住寂寞,頑強地生長著。

晨曦微露,村野寂靜。有扇門卻“吱呀”一聲打開了,從門內出來的人拿起工具,掃地、拔草、撿垃圾、沖廁所,一忙就是一個早晨。這位早行者便是馮榮傳。

30多年來,馮榮傳不僅是學校的好職工,好環衛工,更是一名好“管家”。2002年的秋天,《上海證券報》捐資10萬元,縣鄉財政配套投入10萬元,援建馮巷小學新校舍。馮榮傳考慮到這筆錢來之不易,不能存有半點浪費。便主動請纓,承擔義務看材料重任。不想,天不助人,從秋到冬到春,在長達半年多時間里,陰雨連綿,風雪不斷。馮老師全然不顧,夜晚頂風冒雨,睡冰臥雪,硬是在工地上破舊的帳篷里,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漫漫長夜。白天,在課余時間里,他又當上了“突擊隊長”,帶領三、四、五年級大齡學生,挖土拌料,裝貨卸貨,即使雙休日也不休息。雁去雁來,2006年春天,新校址終于落成了,而修建校園道路卻又成了當務之急。在打好基礎、做好培土過程中,馮榮傳又撥起了“小九九”:如果雇用掘土機培土,就要多花去1400多元。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下午放學后,不顧春寒料峭,挽起褲角,脫掉鞋襪,一下跳進冰冷的溝中挖起土來。馮老師的“冒然行事”,一下感動了在場的所有師生,他們紛紛找來鍬锨,跳下溝去,就這樣在不到10天時間里,一條土路基,一段綠化帶,悄然鋪就。學校考慮到馮老師的表率作用,決定對他予以獎勵。可馮老師卻說:“學校就是我的家,我把自家打扮漂亮點,難道還要獎勵?”

在學校,馮老師除了教書外,還擔任學校的記賬員。造甲鄉中心小學記賬員崔賢厚介紹說,正是因為馮老師愛校如家,他不僅帳務公開、公正、透明,還給了學校無私的幫助。

為了改變學校的辦學條件,他和學校負責人一起去爭取外援,在外出差總是吃最便宜的飯菜,住最便宜的旅館,甚至招待客人的香煙都是他自己花錢買的。由于學校資金緊張,他主動把自己平時的積蓄拿出來,給學校周轉,從不提報酬。學校門窗、玻璃壞了無錢修理,他掏錢買回玻璃,并自己安裝。學校的桌椅壞了,他從家里帶來工具,自己維修。學校的房子漏雨,他主動去維修。就連學校的花草,他也主動義務修剪。每當兒女們不解地問:“爸,你這么做到底圖個哈?”他總是樂呵呵地回答說:“圖多賺家底。” 正是憑借“家”的意識,他從事記賬員工作十幾年來,從不多花、枉花一分錢,處人論事,從不占別人一分巧。

愛孩子愛的實

他把學生當兒女

這是一幅令人心碎的真實畫面。夕陽西下,鳥兒歸巢,而在馮巷小學不遠處的馮老師墓地上,一群孩子不約而同、輪換結隊跪倒在墳墓四邊。在朗讀完當天所上的語文課后,便又齊聲帶著哭聲說:“馮老師,我們不愿意讓您走,可您還是走了。請您放心,我們一定按照您生前的教誨去做,把該讀的課文讀掉,把該做的作業做完,將來一定成為祖國棟梁。”家距墓地不遠的造甲鄉聯合村女村民崔群告訴記者:“8個多月了,日復一日,月復一月,每天面對這令人感嘆不已的畫面,我心里真比刀割還難受。值得慶幸的是,馮老師用他愛的真情,培養出了打小就懂得報恩的這么多好孩子啊。”

馮榮傳常說:“愛就是奉獻,奉獻是教師的天職。”從教34年間,他把對學生的愛,化作滴滴汗水,灑在他們的心田。哪個孩子生日到了,他組織同學送去溫暖;冬天孩子們的手腳被凍壞了,他熬草藥水給他們擦洗;夏天大水上來了,他到小河旁接送孩子。孩子們缺文具他給買;少學費他墊上……日子久了,這一切都成了他份內的事。

“為什么我的眼睛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的深沉。”用艾青這句名詩來描寫馮老師對學生的愛再恰當不過。他說他這個人心軟,看到貧弱的孩子,他就心酸,就掉眼淚。

聯合村年過七旬的退休教師鄭勝東含淚向記者講述了他家兩個小孫子難報師恩的故事。15年前,鄭老的兒媳與兒子因瑣事爭執,一氣之下,兒媳自殺身亡,兒子一蹶不振,一個三歲、一個二歲的兩個小孫子只得給老人育養。在那些日子里,鄭勝東老兩口身體不好,加之打擊那么大,別說喂養孫子,就是自己也不愿繼續生活下去。馮榮傳得知后,幾乎每天上門,在醫治兩位老人心病的同時,把兩個孩子隔三岔五帶到自己家來,讓愛人給他們講故事,幫他們買好吃的,啟迪孩子們的心靈。冬去春來,孩子們到了上學的年齡,馮老師干脆將兩個孩子留在自己身邊,每學期給他們繳齊費用,白天教他們讀書寫字,晚上教他們學習做人。如今兩個孩子都已步入高中,成績都很優秀,他們逢人就說:“馮老師比我們的爺爺奶奶還親。”

從小就喜歡寫字和畫畫的徐大偉如今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一名碩士研究生,他的小學啟蒙老師正是馮榮傳,他是在馮老師的指引下步入知識殿堂的,徐大偉對記者說:“一個值得贊揚的人并不都是偉大的人,馮老師一生都在關心別人、幫助別人,馮老師就是位值得我們贊揚的人。”從1989年成為馮老師的學生開始,徐大偉在方方面面都得到了馮老師的關心和幫助。不僅在學習方面,生活方面也是如此,即使小學畢業以后,只要是寒暑假,徐大偉總喜歡到馮老師家坐坐,哪怕只是聊聊天敘敘家常。從馮老師那里徐大偉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學會了做人,學會了助人,撇開師生的關系,有時他們更像是朋友。在徐大偉上高二那年,和別的男孩一樣,他迷上了電子游戲,成績一落千丈,說教無用的父母只能在一邊干著急。當馮老師得知這一情況后,及時找到了徐大偉,苦口婆心,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使徐大偉認識到了學業對自己前途的重要性,認識到了知識對自己人生的重要性,最終考上了大學。在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徐大偉一家欣喜至極,但是面對高額的學費,依土為生、母親多病的徐大偉便茶飯不下。馮老師得知后,第二天便拿著教師資格證,專程去朱巷辦了5000元貸款送到徐大偉手上說:“別擔心,有什么困難盡管來找我。”在馮老師的鼓勵和幫助下,徐大偉不僅順利地完成了大學學業,還如愿考上了科大的碩士研究生。徐大偉覺得自己今天的成績與馮老師長期的幫助是分不開的,他會一輩子感激馮老師,遺憾的是馮老師走的這么早,走的這么倉促,沒有給自己報恩的機會,但是他已經暗暗下了決心,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也一定會像馮老師那樣竭盡全力去幫助別人,使自己成為一個不僅對社會有用,還能為別人贊揚的人。

如今已是朱巷中學教師的查廣超孩提時代同樣是馮榮傳老師的學生,他的父親陳傳兵這樣說:“如果沒有馮老師,廣超也不會有今天。”原來,陳傳兵有三個孩子,家庭生活一直比較窘迫,在查廣超上初二那年,陳傳兵實在拿不出學費來,于是便有了讓查廣超輟學外出打工的打算,雖然查廣超早已不是馮老師的學生,但馮老師聞訊后還是趕到了陳傳兵家,不僅向陳傳兵講了上學對孩子以后人生的重要意義,勸他打消讓孩子外出的念頭,還主動掏出100元錢,資助查廣超得以繼續上學。查廣超也沒有讓馮老師失望,在馮老師的鼓勵和幫助下,他最終考上了淮北煤師院,在上大學期間,馮老師除了給于他學習上的關心和愛護,還不時地在生活上給予他資助,使他能夠順利的完成學業,而在馮老師的影響下,他也選擇了教師這一光榮而神圣的職業。

徐梅同學打懂事起,就跟馮榮傳老師學美術。也許正是因為孩子對此單一學科的迷戀,以致2002年中考時,一下考“砸了鍋”,未被縣城中學錄取。父母從家庭經濟狀況考量,決定讓徐梅停學打工,并在合肥幫助聯系了打工單位。日子過得很快,這天清晨,母女倆帶著行李踏上了南行之路,走到馮老師家門前時,女兒突然提出與小學恩師告個別。馮老師聽了情況介紹后,十分嚴肅對徐梅母親說:“你們當上人的糊涂啊,恁小的孩子不叫上學叫打工,你們真舍的得。這孩子天賦不錯,東方不亮西方亮,我看叫她專攻美術專業,將來一定有出息。至于上學費用問題,你們放心,我保證給你們解決。”一番肺腑之言,如三月春風,當即化去了徐家母女心頭的冰結。幾天后,馮老師便給徐家送去了1000元錢,小徐梅高高興興跨進了高中校門。如今,徐梅已成為安徽大學設計專業的一名高才生,她對記者說:“是馮老師幫我圓了大學夢。”

馮巷小學轄區輻射本鄉三個行政村及杜集鄉一個行政村。離校最遠的自然村莊中2.5公里。馮巷村旁邊有一條小河,學生們上學都要經過河上邊的兩塊木板搭成的簡易的小橋,每當遇到發大水時,馮老師總是把他的學生送到小河邊,然后一個一個背過去。年齡太小的孩子,馮老師就把他們留在家里吃飯,輔導作業。

從教三十多年,當了三十多年的班主任。在教育教學中,馮榮傳依據少兒的個性、情感差異,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心里和生理特點,摸索出了一套獨特的教育教學方法。對于低年級,尤其是一年級新生,他運用最多的就是賞識教育,他以“和學生握手,撫摸學生的頭、小臉蛋”方式,以示對他們的嘉獎;對高年級學生,他創設了“班長輪換制”、“超人大家族”等活動。這樣班級里就有了更多的人文性、趣味性,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孩子的愛心、進取心。徐春同學是家中的獨生子,全家人凡事都依著他,有時喜歡以自我為中心。馮老師有意發動同學們與他結對子,并安排語文課代表和他同桌。很快兩人就成了無話不說的好朋友。同時還有意識的把班級里一些像掃地、擦黑板等小事交給他做,而后在班里表揚他,讓同學慢慢消除了對他的偏見,使他不斷感受到來自班級集體的溫暖,終于使他在思想上、學習上有了較大的進步。

愛社會愛的真

他把鄉親、教工當親人

據馮巷小學校長徐先勇介紹,馮老師從教30多年間,講得最多的就是鄉親情。他說他自幼父母雙亡,是馮巷人伸出熱情的手臂接納了他,家里缺吃,村里就有專人送糧;灶中斷炊,鄉親們搶著送柴、送煤;到讀書年齡,大伙籌措資金送他上學。他說正是這份情,促使常懷報恩心。

聯合村村民崔群告訴記者,1992年初秋,她家那頭大水牛因食草太多,被活活脹死。在當時的年月,牛是農民的命根子,牛死了,10畝承包地無法耕種,而買一頭牛需要上千元的資金,眼下這錢到哪弄?一家三口只得蹲在地上失聲痛哭。就是在這樣的節骨眼上,馮老師聞訊趕到她家里安慰說:“你們別愁,我先給你們400元錢,余下的我再想辦法。“丟下錢后,馮老師騎上自行車火速趕到鄉里請來檢疫人員對牛肉進行檢疫,在確認牛肉可食用后,當天下午,他挨家挨戶做工作,動員了近百名村民、教師前來購牛肉,當天一下賣了500多元,就這樣解決了崔群家的燃眉之急。

2005年,大學剛畢業的杜學兵被分配到馮巷小學,考慮到小杜老師家住40公里以外,到這偏僻的地方教書,生活一時不習慣,便熱情伸出援助之手。他先是自己掏錢買來玻璃、鐵釘,將小杜老師的宿舍門窗重修一遍,讓他住上安定舒適的家,接著,為了解除小杜老師的胃痛,幾乎隔兩三天就要送上新鮮蔬菜,并長流水不斷線將小杜老師請到家里作客。有時杜學兵抱怨錢少,開朗樂觀的馮榮傳總是說比過去好多了。杜學兵對記者說:“是馮榮傳老師在點滴小事中,教會了我做事、做人。“

“別人的事就是他的事,家里的事永遠都沒有學校的事重要!”馮老師的小兒子馮宗躍一想起父親,就悲痛萬分。他告訴記者,作為安徽財大的大專生,一直沒有工作,可父親生前就是不愿幫兒子的忙,他曾一度想不通,對父親的所作所為有很大情緒。父親去世后,他夜夜難眠,他在自己的日記本上寫道:“爸爸,你的離去,使我懂得了很多很多,從此以后,我一定發揚你的光榮傳統,學你的做人的道理。”

學生家長們曾經打給馮榮傳的欠條

馮老師去世后,家人在整理他的遺物時,發現了他的一個筆記里,有3000多元的欠條,有600元的,有400元的。有的是1998、1999年的,還有是2002、2003年的,那是學生家長教不起學費時,打給馮老師個人的欠條。這些學費,全部由馮老師墊付的。老伴徐慶英一看著這些欠條,就淚如雨下。她說,他一輩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但當別人家有什么事,他摔鍋賣鐵都會幫助別人的。他自己是個孤兒,卻把全部的愛心都獻給了別人。

他愛家嗎?愛!徐慶英說,她自己身體不好,馮老師在從事完繁重的教育工作之余,盡量抽出時間來幫她做家務,照顧她。大兒子馮大力說,年初,馮老師去北京看望他,他見父親穿著一件破舊的中山裝,非要給父親買一件一新衣服不可。馮老師打趣地說,是不是你在北京打工就看不起鄉下的老子了。他硬是拒絕了兒子的心意。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馮榮傳的事跡得到了各級和社會的關注。省市縣教育部門領導多次登門看望和慰問馮榮傳家人,并給予他所在學校提供了一些資金購置圖書、辦公用品等。馮榮傳去世后,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決定,追授他為“全國模范教師”榮譽稱號。此前,馮榮傳已被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追授為“全省優秀教師”,2007度“合肥市十大教育新聞人物”,省、市、縣教育部門均發文號召向他學習。

音容常在目,師德永銘心。馮老師走了,馮老師悄悄地走了,他像春蠶一樣吐出了最后一縷銀絲,像紅燭一樣燃盡了最后一滴燭油。他用對黨的教育事業的無限忠誠走完了60年的人生,把他那光輝的足跡,深深地鑲嵌在了這片鄉村的熱土上,永遠留在了滿門桃李的心田里……

·孔憲昌 楊慧  鄒璇·

責任編輯:長豐縣委組織部 
processed in 0.0547 second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