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精品一区_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久_高清久久一区_四虎影视4hu4虎成人

↑安徽先鋒網 ↑合肥先鋒網

中國中鐵一局專家型工人竇鐵成

日期:2008/11/11     稿源:長豐先鋒網     人氣:199
    52歲的他,個子不高,臉龐黝黑,臉上布滿多年野外勞作留下的皺紋。總穿著工作服,與工地上的普通工人沒有分別,唯有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折射出他的與眾不同。

    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他,已先后主持安裝大型鐵路變配電所38個,解決施工技術難題52項,為所在企業創造和節約了1380多萬元的經濟價值,還親手帶出了300多名徒弟。

    他就是中國中鐵一局唯一的“金牌員工”、電務公司電力工高級技師、共產黨員竇鐵成。在近30年的工作實踐中,他始終堅持在施工生產第一線刻苦鉆研,從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普通工人,成長為掌握現代電力施工技術的專家型工人。

    “一個人可以沒有文憑,但不能沒有知識和技能”

    竇師傅的徒弟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隨身帶著個小筆記本。工作中有什么技術上的疑難問題、收獲都要記在上面。

    原來,竇鐵成有個習慣,每天工作完畢,都要將技術要點和工作記錄在筆記本上,便于分析總結。參加工作以來,他先后記滿了60多本學習和技術筆記,總字數超過了100萬字,成為他獨特的技術財富。

    “竇師傅常說,當工人就一定要學好技術!文化程度低不怕,怕的是沒有上進心。不管干啥都要干出個樣子。”徒弟李洪江說。

    竇鐵成生于陜西渭河邊的一個農家,1979年,23歲的竇鐵成通過招工考試,成為中國中鐵一局一名普通的電力工人。

    工作一段時間以后,竇鐵成發現自己從事的鐵路電務工作對技術要求很高,而沒有技術和知識的人,往往是工地上最被“輕視”的人。

    “一個人可以沒有文憑,但不能沒有知識和技能。沒知識、沒技術就不會有什么作為,就會被人瞧不起。當工人就要當一個技術過硬,讓人瞧得起的工人!”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竇鐵成,暗暗發誓要成為一名好電工。

    為盡快掌握基本的電工技術,竇鐵成抓緊一切機會學習。每天干完工作后,顧不上休息就湊到老工人身邊,遞工具、打下手,觀察別人的施工過程。下班后,他抓緊時間看圖紙,不懂了就問到懂為止。深夜別人熟睡時,他卻偷偷躲在被窩里學習。

    1980年9月,竇鐵成以優異成績考取了中鐵一局電力技術培訓班。7個月培訓下來,除春節之外竇鐵成沒回過一次家。業余時間,其他學員去探親訪友、組織體育文娛活動,唯有他一個人悶在教室里默默苦讀。結業考試時,竇鐵成拿下了全班電力考試的最高分。

    有了技術的竇鐵成很快在單位嶄露頭角,但他并沒有滿足,而是又給自己定下了一個目標:通過自學達到大學知識水平。從那以后,購買電業專業書籍成為竇鐵成生活中的重要開銷。《高等數學》、《電工學》、《電磁學》、《電子技術》、《電機學》……多年來竇鐵成僅購書就花費近萬元,自學范圍也覆蓋了與電力相關的諸多專業。

    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竇鐵成要讀懂高度復雜的電力專業書籍,難度可想而知。“再難的知識,只要一點點地啃,一點點地琢磨,總能悟出個所以然來。”他說。

    “各種公式記不下來,他就抄在紙上,貼在床頭反復背誦。為了搞清一個小技術問題,他經常求教新畢業的大學生。隨單位轉換施工地點時,在火車上別人聊天他看書,到了工地時也抓緊每一分鐘業余時間學習,甚至回家探親也在看書。”徒弟孫曉峰說。

    “把工作看成樂趣,把學習看成需要,是他的本性。”電務公司副總經理劉月峰說,“參加工作近30年來,竇鐵成從未中斷過學習。”

    在竇師傅1999年的一本筆記中記者看到,一套五筆字型口訣工工整整地抄在上面:“王旁青頭兼五一,日草兩豎與蟲依……”原來,那年公司添置一臺電腦,竇鐵成主動請求晚上幫別人看守辦公室,借機學習電腦,從辨認字母、練習打字開始學起。

    很快,他不僅能夠熟練使用電腦,而且學會CAD制圖等計算機應用技術,成為公司工人中用電腦設計繪制電力圖紙的第一人,現在他已經能用電腦分析、查找設備運行故障了。

    和記者談起自己的學習,竇師傅并不滿足:“我平時老是想,要是有時間,一定要把過去的書再看上一遍,很多技術我掌握得其實還不熟練。現在新技術又這么多,得抓緊學啊!另外還要把那本我原來編的《變電所施工工藝》再完善一下。我老跟自己說‘沒時間’,其實這是自己找的借口。”

    “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極致”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金牌員工”到底有多牛,采訪竇鐵成的幾位記者想親自試一試。

    4月14日14時30分,幾位記者陪竇師傅來到東烏鐵路第四項目部一個剛剛交付但尚未正式運行的變電所做例行測試。事前,記者們與該項目甲方東烏鐵路公司的技術人員“串通”好,讓他們人為制造一個中等程度的故障。一般情況下,一位熟練電工可以在2個小時內解決問題。

    竇師傅來到故障現場,靜下來看一看、聽一聽,再用萬用表測試了幾下,便胸有成竹。前后不到十分鐘,記者還沒回過神來,他已經成功地排除了故障。

    “要將學到的知識轉化為有用的技能,就必須‘在干中學,在學中干’,不停地將新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然后在實際工作中學到更多新的知識。”竇鐵成深有體會地說。

    1983年以后,竇鐵成先后參加了梅七、京九、西康、浙贛等十多條鐵路的建設,由他負責安裝的38個鐵路變配電所,全部一次性驗收通過,一次性送電成功,成為優質工程。

    從電磁保護到晶體管保護,從微機連鎖保護到四電集成保護,從手工繪圖到電腦制作,隨著中國鐵路電力變配電技術的升級換代,竇鐵成也在不斷地充實著自己的知識庫,逐漸成長為能獨立主持大型變配電所施工的專家型工人。

    “在技術方面,竇師傅簡直‘神了’。哪臺設備出了故障,在別人束手無策時,他有時都不用去現場,只要跟他描述一下,就能指出到底故障原因是什么,故障點在哪里。那些設備已經全裝在他的腦子里了,到用時已經達到信手拈來的境界。”劉月峰說。

    技術上的出神入化,是靠竇師傅平時一點點的積累,以及他“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極致”的精神。在操作上,他盡力追求完美,甚至達到固執的程度。

    徒弟趙亞平工作不久后,第一次獨立地裝一個開關柜,裝完后很是得意。竇鐵成看后,竟然把柜中的線全部拆掉。趙亞平委屈地說:“把線裝上,設備能正常運行就行了。”竇鐵成卻說:“不但要接上,還要接得漂亮。外觀美不美,質量好不好,反映的是人的素質!”

    徒弟孫曉峰也有一次難忘的經歷。一次,他彎制一次硬母線,誤差僅有1.2毫米,可竇師傅硬是讓他拍直了重做。“我師傅的原則是,所有的施工工藝,必須達到施工規范的要求,達到他的標準,才能過關。”孫曉峰說。

    憑著這份固執,竇師傅的活做得越來越精,在施工過程中底氣越來越足。在公司、工友和業主眼中,竇鐵成已成為一個品牌。

    “在業主眼里,竇鐵成就是一個品牌。現在有些業主只要聽說是竇師傅負責的工程,都不用驗收,因為竇師傅對工程的要求比他們自己還要高。”李洪江說。

    2002年,京珠高速公路開始修建,中鐵一局電務公司承擔了廣東境內某標段的系統機電設備安裝工程。全線系統所用設備60%從國外進口,設計起點高、技術新,竇鐵成被點將前去增援。 
 時值冬季,粵北山區異常寒冷,竇鐵成帶領大家進駐沒門沒窗、水泥地面尚未鋪好的變配電所。為盡快掌握外國設備的性能和原理,他和工友們查閱資料,對照說明書邊學邊干,很快完成了安裝任務。

    然而,就在進行交工送電前的空載實驗時,意外發生了,一個變壓器開關不斷跳閘。在場的人員不知所措,目光全都投向竇鐵成。

    竇鐵成冷靜地翻開圖紙,開始對照著檢查,可故障還是排除不了。通過各種儀器的檢查測試,他大膽地提出,問題出在進口設備的設計環節。然而,專門趕來的外國專家一口咬定:設備是國際最先進的,不可能出問題。最后的檢查結果,驗證了竇鐵成的論斷,這位外國專家蹺起大拇指,連聲稱贊“中國工人了不起”。

    2006年11月18日,是竇鐵成終生難忘的日子。他帶領李洪江、孫曉峰兩位“高徒”在陜西省電力線路職工職業技能競賽中技壓群雄,一舉獲得個人前三名、團體第一名的好成績。竇鐵成在那次競賽中,還被授予了“狀元”的稱號。

    “從師傅身上學到的,一輩子都受用不盡”

    “再過幾年就退休了。現在干多少工程對我來說不是主要的了,技能人才太缺了,想利用這幾年多培養些年輕人,擴大技術骨干的隊伍,加強企業的技術力量。”談起今后幾年的打算,竇鐵成認真地說。

    參加工作以來,竇鐵成總是主動把自己所學的知識和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身邊的工友,這源自于他的一個樸素想法:“一個人的能力終歸有限,而集體的力量卻是無窮的。如果能把自己有限的知識傳授給盡可能多的人,就等于把一個人的能力成倍放大。”

    1990年以來,竇鐵成講授“電力變配電技能”達到260多個課時,直接受教人數達到180余人。中鐵一局電務公司共有職工406人,竇鐵成帶過的徒弟就有308人。全公司42名電力技師中,竇鐵成的徒弟就有35人。特別是全公司最頂尖的7名電力高級技師,有5人曾師從竇鐵成。

    女徒弟張莉1997年分到竇師傅部門工作。“那時很怕他。竇師傅每月都要定期檢查我們的工作記錄,問我們一些設備運行的問題。如果回答不好,檢查肯定不能過關。逼得我們只好硬著頭皮學;在他來檢查設備之前,我們先要自己仔細查一遍。”張莉說。

    “說實在的,我們都不愿意和他出差到野外工作。不僅工作很累,也住不好吃不好,真是風餐露宿。但我們又說不出什么來,因為即使這樣,他還時時照顧我們,最累最苦的還是他。”張莉說,“對于我們的工作,他老是說‘你們大膽干,萬一出了錯就說是我讓你們干的’。”

    俗話說,一招鮮,吃遍天,但竇鐵成在傳授弟子技術經驗時從不“留一招”。電力試驗員榮愛群剛上崗時,對新業務不熟悉。竇師傅主動找出資料,并把自己多年積累的電力試驗資料拷到U盤交給她,關切地說:“你先看著,不懂了再問。”

    對于大多數徒弟來說,由于竇師傅經常野外作業,不可能時時當面請教。但只要在工作中碰到了困難,打個電話,師傅總會耐心解答直到問題解決;如果可能,師傅還會親自來指點。

    東烏鐵路供電技術主管田俊民告訴記者:農歷大年二十九凌晨4時,第四項目部一號變壓器突然跳閘。技術人員處理了一個小時仍沒有解決,只好給師傅打電話。那會兒,師傅正在七八十公里外的框框井變電所,二話不說坐車趕來。只用了十來分鐘就解決了問題,邊處理還邊給他們講解。

    “我喜歡年輕人,喜歡他們活潑開朗和向上的精神,我不怕自己的技術傳給他們,只要他們能用得上,能為國家做出貢獻就行。”竇鐵成說。

    一日得教,終生為師。竇鐵成的徒弟們說,師傅不僅是傳授我們技術,更重要的是教給我一套思維模式和工作方法,以及對工作和生活的態度。從師傅身上學到的,一輩子都受用不盡。

    竇鐵成的幸福觀

    竇鐵成長年野外作業,工作近30年來,在家的時間加在一起也就3年。工作上的勞累,對家人的牽掛疊加在一起,他幸福嗎?

    “每次一個工程順利完工并交付業主,每次攻克一個技術難點、取得一點技術成果,我都感到很幸福;每天我和老伴短信聯系或打電話時,與女兒在網上聊天時,回到家里抱著外孫女時我也是幸福的。”竇鐵成如是說。

    劉月峰回憶起竇師傅最興奮的一次:那天晚上他喝了點酒,來到我辦公室,講起了他剛剛完成兩本企業內部技術手冊:《變電所施工工藝》和《電氣實驗操作規程》。一講起這些,他像孩子一般高興,眉飛色舞的。感覺就是多年的積累終于化成了文字,這兩本手冊就像他的孩子一樣。

    走進東烏鐵路第四項目部竇鐵成的宿舍里,一間約12平方米的小屋,迎面是兩個大木箱和一個大柳條箱摞在一起。打開看,里面全是他買的專業書籍和以前的筆記。靠窗的書桌上放著他的手提電腦、幾張圖紙和書籍。床頭夾著一臺沒了燈罩的臺燈,那是他睡前看書用的,據說用了十幾年。

    竇鐵成打開他的手提電腦,給記者看他以前在野外拍攝的照片。野花、高山、小鳥、沙漠……

    “這都是以前野外工作時拍的,雖然有時活比較累,但看看、拍拍這些大自然的景色,心情就會好些。”他說。

    “竇師傅有‘三件寶’:數碼相機、筆記本、工具包。”中鐵一局黨委書記張為和告訴記者,“野外工作很寂寞,竇師傅空閑時就用相機拍拍照,也算是排遣吧。他拍了照片喜歡給年輕人看,像那張野花的照片就有很多年輕人用來做自己電腦的桌面。”

    “即使在野外施工那樣艱苦的環境里,他也不忘和我們用短信開開玩笑。去年中秋節,竇師傅正在東烏野外施工,還自編了一條短信發給我:一把沙蔥,二兩蚊蟲,三勺黃沙,四斤羊肉,五斤酸奶,月餅已經送你,別獨吞小心長肉。”徒弟韓凌邊說邊拿出手機給記者看。

    韓凌還告訴記者,去年6月8日她生日那天,竇師傅也發了條短信,至今還留著:“雖然過了7天已經不是兒童節,但你的生日還是選擇了中國人最吉利的兩個數字,生日快樂!”

    竇鐵成的手機里存了不少工友和工友家屬的生日。張莉說:“去年3月14日,我和竇師傅正在辦公室,他的手機忽然響了一聲,他拿給我看,原來是一條手機備忘:張莉兒子生日。后來才知道,很多同事、同事的愛人、小孩的生日都在他手機里存著。”

    每當思念親人時,竇師傅總要在沒人的地方吹吹笛子排遣一下。在為企業貢獻著自己聰明才智的同時,竇鐵成心里卻有著對家人深深的愧疚。他說,工作快30年,只在家里過了四五個春節,以后退休了,要多陪陪家人。

    自從大女兒竇虹給他生了個可愛的外孫女桐桐,竇師傅也盡量提高回家的頻率。

    “他有兩個QQ網名,‘天邊的云’和‘四海為家’。打小起,爸爸在家的時間很少,但經常寫信、打電話鼓勵我們,過問我們的學習生活。后來,爸爸學會了網絡聊天,還專門注冊了QQ號。”竇虹笑著說。

    在妻子楊華芳眼里,竇鐵成算是個知冷知熱的男人。凡在外,老竇每天晚上10點鐘后必和妻子發發短信聊聊家里情況。如果短信沒回,一個電話就追到家里。

    “我倆結婚31年,中間除了每年走兩次親戚,他幾乎都沒領我出去轉過。孩子出生時他不在,老人過世時他不在,家里蓋房他也不在,他永遠都是忙的。不過,他在外邊也惦記著我們。”說著,楊華芳伸出手,“這是老竇去年去比利時考察時給我買的戒指,花了30歐元,挺好看的。”來源:新華網 記者齊中熙、石志勇

責任編輯:長豐縣委組織部 
processed in 0.0469 second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