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精品一区_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久_高清久久一区_四虎影视4hu4虎成人

↑安徽先鋒網 ↑合肥先鋒網

土山鄉斗鎮村的三年發展規劃材料

日期:2004/9/16     稿源:長豐先鋒網     人氣:156
    按:為指導好選派干部理清發展思路,制定發展規劃,確定目標任務,縣發計委多次召開省、市、縣發改(計)委系統第二批選派干部座談會,專題討論村級三年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邀請市、縣領導和專家對發展規劃進行了評審,并裝訂成冊。現將縣發計委選派干部張明同志任職的土山鄉斗鎮村的三年發展規劃予以刊發,以供借鑒參考。

長豐縣土山鄉斗鎮村經濟發展規劃
(2004—2006年)
土山鄉斗鎮村委會

為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一重大任務,按照縣委、縣政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三步走”發展戰略,現結合斗鎮村經濟發展實際,特制定本規劃。
一、經濟發展基礎
(一)行政區域現狀
斗鎮村位于土山鄉西北部,距省會合肥市25公里,現有耕地2947畝, 27個村民組,595戶, 2510人,人均耕地1.17畝,勞均耕地2.27畝。
全村地處江淮分水嶺脊背,地勢波狀起伏,地形變化多樣,是一個崗沖相間的典型的丘陵地形。
(二)經濟發展狀況
1、農業結構逐步優化,農業生產水平有所提高
斗鎮村是以糧食生產為主的農業村,長期以來農業生產一直沿襲水稻—小麥—油菜種植模式,畝均產出較低。近年來,由于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農業生產進一步發展。2003年,全村農作物播種面積中,糧食作物占43%,經濟作物占57%,當年農業總收入410.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36元,高于全縣平均水平61元。
2 、農村基礎條件日趨完善,農業生產條件有所改善
合淮公路跨越斗鎮村3.7公里,村內砂石路3公路,27個村民組已有19個村民組通砂石路或水泥路。全村現有水庫、塘壩60處,其中50畝以上塘壩3 口,電灌站一座,正常年景可灌溉1800多畝農田。全村小型農業機械達200多臺。農村經濟的發展具備了一定的物質基礎。
3、社會公益事業有所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通過近年來的努力,斗鎮已實現了戶戶通電,80%以上的農戶通電話,電視機普及率達到100%,部分農戶已擁有洗衣機、電冰箱和摩托車。村現有小學、衛生所各一所。
(三)主要問題
一是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產品結構單一。二是現有的農業資源未能得到合理有效的開發利用,科技對農業的促進和推動作用未能充分顯現出來。三是村級工業基本空白。
(四)發展優勢
經濟發展中目前雖然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但在區位、資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發展優勢。一是區位優勢。我村跨越合淮公路3.7公里,距合肥市僅25公里,不僅交通方便,而且有利于城郊型農業的發展,特別是有利于農村勞力向城市和開發區轉移,能有效地拉動勞務經濟的發展。二是資源優勢。全村擁有土地1 .4萬畝,人均和勞均耕地比全市平均水平分別高出0.32和0.05畝。可開發利用的土地離城區較近,土地級差地租較高,并有日漸升值趨勢,土地資源優勢較為明顯。三是科教優勢。合肥是全國科教基地和技術創新試點城市,擁有眾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可為近郊村加快發展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和智力支持。
二、發展思路和主要目標
(一)發展思路
根據斗鎮村經濟現狀和資源條件,按縣委、縣政府加快發展的要求,經濟發展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十六大精神為指導,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加快農業產業和產品結構調整,依靠科技進步,加大農技推廣普及力度,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宜水(稻)則水(稻),宜旱(作)則旱(作),充分發揮城郊優勢,大力發展城郊型、高效型農業,力爭三、五年內使全村經濟有一個較快發展,農民收入有較大提高,經濟實力在全縣村一級中達到中等偏上水平,使現有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二)發展的主要目標
本規劃從2004年—2006年,三年內各項經濟、社會指標預期目標為:
農業總產值年均遞增5%以上;
主要糧食作物產量年均遞增24%左右(含恢復性增長因素);
主要經濟作物產量年均遞增10%左右;
生豬出欄年均遞增10%;
家禽出欄年均遞增20%以上;
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遞增12%左右;
農民外出務工人數年均遞增13%左右;
計劃生育政策符合率達到100%;
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以內。
三、經濟發展方向和重點
1、加快種植業結構調整步伐,不斷提高種植效益
種植業結構調整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遵循自然規律,因地制宜,趨利避害,最大限度地提高畝均收入,以達到農民增收目的。斗鎮村地處江淮分水嶺脊背,崗沖交錯,蓄水條件差,缺水現象嚴重,干旱對農業生產危害程度較大,因此,種植業必須走“農隨水轉”的路子,在適當壓縮水稻面積的同時,不斷擴大旱作面積。初步規劃小洼、前塘、徐郢、車岡、大塘村民組以種植油菜、瓜果、早山芋、早玉米、地膜覆蓋花生等高效作物為主;斗鎮、大郢村民組以水稻、油菜、棉花、藺草種植為主;其他村民組以糧食、棉花、瓜果生產為主。近期內重點發展“五早”作物,不斷擴大優質小麥、雙低油菜、優質玉米、脫毒山芋、花生、棉花種植面積。通過壓水擴旱,穩糧擴經,推廣良種良法,實現增產增收。到2006年,旱糧作物種植面積達到50%以上,優質品率達到95%以上。
2、大力發展城郊型農業,不斷開拓農產品新領域
斗鎮村緊鄰合肥大城市,交通方便,具有發展城郊型農業的區位優勢。發展城郊型農業,要以推廣農地膜覆蓋和設施栽培為前提,以多熟高效和反季節栽培為目標,除搞好常規的瓜果、蔬菜生產外,重點發展大棚生產。一是發展大棚草莓、辣椒、蕃茄、茄子等秋延作物。二是發展大棚果菜類、黃瓜、豆類等早春蔬菜。三是積極推廣棉花、花生、玉米、山芋等高效糧油和經濟作物的地膜覆蓋栽培。規劃到2006年,大棚生產面積達到400畝。
3、充分利用高崗薄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經果林生產
根據斗鎮村高崗坡地面積較大地資特征,重點發展經果林生產,提高高崗(坡)薄地的使用效益。在品種選擇上,以晚熟秋季上市果種為主,以春夏上市果種為輔,并注意引進名特優品種,如碭山酥梨、雪梨、白沙梨、冬桃、柿子、葡萄、棗子等。規劃到2006年,全村果樹栽植面積達到200畝以上。
4、充分利用農副產品資源,大力發展養殖業
緊緊抓住土地面積大、農副產品資源豐富的優勢,重點發展生豬和家禽的飼養,依托培植的飼養大戶,帶動全村養殖業發展,并力爭上規模、上檔次。到2006年,生豬飼養量達到2800頭以上,家禽飼養量達到2萬只以上,養殖業收入占農業總收入40%以上。
5、不斷擴大勞力輸出規模,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
采取“政府鼓勵引導,市場獨立運作”的辦法,逐步建立村級勞務輸出管理服務體系,充分發揮能人帶動作用,鼓勵更多的人到外地務工。爭取到2006年,外出務工人員達到1000人,勞務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60%左右。同時,鼓勵在外務工有成就者回村創業,實現農村富余勞力就地轉移。
四、主要措施
1、以治水修路為重點,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搞好現有水庫配套工程。斗鎮村綱要水庫、桃元水庫、馬岡大壩大都年久失修,蓄水能力較差,特別是綱要水庫自58年建成以來,一直未能得很好的維護,大大降低了蓄水能力。因此,必須多方籌集資金,盡快進行維修,爭取在兩三年內完成綱要水庫的瀉洪道、放水涵、護坡工程。完成桃元水庫進水口和反水壩工程;完成馬岡大壩瀉洪道維修工程。將使三座水庫蓄水能力提升160萬立方,有效解決1800多畝耕地灌溉問題。二是繼續抓好村級砂石路建設。近兩年爭取完成劉大塘村民組至車岡村民組(3公里)、劉大塘至斗鎮小學(2公里)、馬崗村民組至新莊村民組(1.5公里)砂石路新建工程,從根本上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上的交通難問題,促進全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2、大力推廣農業先進技術,實施科技興村戰略
以實施“種子工程”為突破口,不斷引進適宜易旱地區的糧食作物品種,堅決淘汰品質差、產量低、市場滯銷的老品種,大力發展市場需求的優質稻、雙低油菜、專用小麥等新品種。積極推廣作物栽培、科學施肥、節水灌溉、地膜覆蓋、陽光大棚等新技術,不斷提高畝均效益。以做好良種引進為重點,加快畜禽快速育肥,畜禽疫病防治等先進技術的應用與推廣,充分發揮科技對農業的促進作用。采取發放技術明白紙、定期或不定期邀請專家進行技術講座等多種形式,為農戶培養科技明白人,不斷提高全村農業生產科技水平。
3、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增強經濟發展后勁
把招商引資作為第一要務,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促進村級經濟快速發展。一是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充分利用本村土地面積大、距離城市近的優勢,主動與省內外客商聯系,爭取在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等項目上有一個新的突破;二是緊緊抓住市退二進三企業的有利時機,主動引資招商,爭取引進一些加工企業項目,特別要注重引進發展勞動密集型產品和農副產品出口等方面的產業和企業。;三是充分利用交通便捷的優勢,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餐飲業,爭取在第三產業領域中有一個較大發展。四是不斷完善招商服務管理功能,為“引鳳筑巢”積極創造條件。
4、深化農村改革,確保農村經濟穩步健康發展
繼續認真貫徹落實好土地承包、農村稅費改革、減輕農民負擔和計劃生育等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逐步建立土地使用權流轉管理制度;堅決制止各種亂攤派的錯誤做法;繼續抓好計劃生育軟硬件建設,突出抓好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積極做好中心村建設和并組工作。確保斗鎮村經濟穩步健康發展。
5、加強領導,建立健全各類服務體系
以建立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系為目標,全面推行村務公開,不斷提高重大決策、辦理程序、辦理結果的透明度。不斷建立健全以服務為宗旨,經營為依托,技物結合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水平,加速農業專業化、商品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不斷完善勞務輸出機制,逐步發展一批民營中介機構,實現中介機構民營化,促進勞務輸出高效化。繼續加強村民服務中心建設,不斷強化服務功能,提高為民辦事的服務水平,真正把村民服務中心建成為民排憂解難的服務場所。

責任編輯:長豐縣委組織部 
processed in 0.0586 second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