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豐縣吳山鎮:“破”發展難題 “立”致富之路
隨著一句“這一刻,終于放心了!”,長豐縣吳山鎮四墩村2021年種植的100余畝油菜終于在一場大雨到來之前全部收割結束。“今年油菜長得好,一共收了2.7萬斤油菜籽。”村黨總支書記宋振興高興地與四墩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負責人孫全福、電商合作平臺負責人董經理說。
原生態菜籽油銷路不愁
作為食用油原料,收好的油菜籽將送到四墩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委托的油料加工廠,用傳統工藝進行物理壓榨,生產出農家純正菜油,進行線上和線下銷售。
“油菜花出油率在40%左右,每3斤菜籽約可榨出1斤菜油,售價10元左右。我們主打純正天然菜油,不添加任何東西,這么好的菜油,不怕沒銷路。”
四墩油菜籽的豐收,是吳山鎮四墩村在創新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實踐結出的又一個碩果。作為吳山鎮農業綜合服務站的一名工作人員,宋振興自2019年下派到四墩村任黨總支書記以來,便開始了村集體發展“四墩實踐”的探索之路。
“我剛到任時,面臨著很多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土地問題。2015年經過土地平整項目后,全村有耕地1.2萬畝。由于承包大戶、農業企業經營不善,土地流轉不規范,出現了大量的拋荒閑置耕地。”宋振興坦言,“但是我堅信,農村最大的資源是土地,要想壯大集體經濟,帶動村民致富,必須要做好土地文章。”
聯動發展盤活土地資源
宋振興與村“兩委”成員多次開會研究發展思路。經過商討,村“兩委”決定結合四墩村實際,施行“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圍繞高粱、油菜等增收產業和南瓜、蔬菜等致富產業做文章。由村集體成立合作社,實施集體經營,市場化運作,集中流轉拋荒地、閑置地,構建起村集體經濟運轉和群眾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合理進行利益分配,實現村集體和村民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同時,村民從單一的傳統農業生產經營收入過渡到財產、股份分紅、工資、經營等多種收入。
2019年,吳山鎮四墩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掛牌成立,集中流轉土地1100畝,通過自主經營午秋兩季的小麥和高粱,實現銷售毛收入172萬元,純收入64萬,有57戶農戶參與分紅,戶均分紅6800多元。2021年午季,100余畝油菜順利收割并生產上市,一畝地至少能收入1500元。同時,800余畝麥子即將進行收割,950余畝高梁即將下種。為增加農業產業附加值,村“兩委”主動對接安徽江淮園藝有限公司,積極引進特色南瓜產業,第一批試種100畝。
“根據流轉協議,村民以土地入股,經營性收入盈利部分農戶與集體按6:4分成,平時用工,按每天80到100元另算。”宋振興介紹,這讓村集體“錢袋子”富了起來,也讓入股農戶“腰包子”鼓了起來。集體經濟發展的實踐紅利,讓“農民也能當股民享受分紅”在百姓心里由質疑、觀望變為心服口服,吸引越來越多的農業經營主體和村民自愿加入村集體經濟發展征程中。
持續探索鄉村振興致富路
“今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加大鄉村振興投入,我相信農業會是有奔頭的產業。”種糧大戶周明生是江蘇鹽城人,在四墩租地2700畝。看到四墩村的發展成果,他今年不但擴大了規模,又租地近千畝,還義務為四墩合作社擔任生產技術員。
村民陶有清今年滿70歲,有果樹種植技術。“10畝地租金4000元,在果園務工每年2萬,加上政府補貼,至少年收入3萬元。在家門口掙錢,還能照顧殘疾的老伴。”陶大爺盤算著自己的收入,不經意間流露出幸福感。
目前,四墩全村1.2萬畝耕地,1100畝由村集體耕種、6750畝由安徽鑫谷、福鑫家庭農場、青山家庭農場等12家農業企業耕種、3870畝由種糧大戶耕種、280畝由農戶自種,全村無拋荒現象。2020年,村集體經濟收入300多萬元。對于四墩村的村民來說,“窮四墩”成為歷史,鄉村振興路上的四墩已經啟程。
“純農業抗風險能力較弱。下一步,吳山鎮四墩村將積極謀劃發展二、三產業,如引進自己的油菜籽加工生產線、打造生態旅游項目等。同時,我們還要樹立品牌意識,把四墩的特色農產品做好做精,產業做大做強,力爭打造出能叫的響、走得出去的屬于四墩自己的品牌農產品。”談到未來,宋書記目標明確。“希望我們總結好經驗,探索出更多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子,推動四墩鄉村振興駛入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