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豐縣朱巷鎮:黨建引領 激發鄉村治理新活力
近年來,長豐縣朱巷鎮堅持夯實基層黨建根基,積極構筑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新格局,激活助推鄉村發展的“組織動能”,逐步充實鄉村治理內容,做足鄉村治理繡花工作,激發鄉村治理新活力,助力鄉村舊貌換新顏。
強堡壘,凝聚鄉村治理領導力。堅持把黨的建設融入鄉村治理全領域,強化組織保障,建強鄉村治理的基層堡壘。一是編織“紅色網”。以村級黨組織為核心,把支部建在網格上,收集網格內的社情民意、社會穩定、違法亂紀、私搭亂建、破壞生態環境、群防群治等相關信息。著力打造一支懂治理、能治理、善治理的鄉村治理隊伍,構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紅色網”,切實把鄉村治理力量“統”起來。今年來,指導劃分基層治理網格84個,建立了259人的網格員隊伍,完成三輪走訪,共收集民情意見和建議182條,現場解決問題67件。二是打造人才隊伍。堅持結合本地實際,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理念,堅持黨管人才的原則,多舉措留住本地人才,吸引外地人才。從強化黨組織政治功能和提升組織力入手,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提升班子成員領導內核力。通過換屆選舉,打造一批較高素質且年輕的“兩委”干部隊伍。新一屆“兩委”干部隊伍,大專及以上學歷占65.6%。并通過公開招考的方式,儲備了26名村級后備干部,為村級組織增添了力量。
壯經濟,提升鄉村治理硬實力。在發展村集體經濟中,鎮黨委聚焦黨組織“領頭雁”作用,堅持目標導向,用好考核“指揮棒”作用。一是強發展目標。堅持“精準部署、全面發展、重點扶植、強抓典型”的原則,布局全年全鎮村集體發展工作,全鎮13個村居實現50萬元強村全覆蓋。其中作為“抓典型”的羊荒村和七里村探索出一條“黨建+集體經濟”的新路子,實現了村集體收入超百萬元,完成了鎮域內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領頭雁”村身份的轉變,在全鎮范圍內形成了“趕、超、比、拼”的向好局面。二是善產業布置。始終以聯農、帶農、為農、富農為目標推動產業發展,通過聯合13個行政村集體經濟組織共同成立長豐縣朱巷振興供銷合作社有限公司,并吸收800余家農業經營主體、電商、種養殖能手等成為社員。在供銷社指導下,東許、七里等村通過申請高標準農田項目,共整理土地22800畝,提高了田地利用率。其中,七里村流轉到村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4970畝種植了傳統糧食作物,在生產過程中,供銷社積極爭取政策購買到性價比較高的化肥等生產資料,為村級和農戶減少了開支,2022年糧食畝產增收約15%,農戶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
善治理,夯實鄉村治理軟實力。朱巷鎮在面對新時代新任務新要求時,立足鄉村實際的基礎上,抓住鄉村自然資源、鄉村文化、服務對象的特點,從滿足群眾需求的角度出發,不斷創新鄉村治理路徑。一是推行法治。構建“黨建+普法”服務模式,切實推進法治宣傳工作走深走實。今年來,朱巷鎮多次邀請朱巷法庭楊望良法官在各村開展巡回公開課,進一步提升村民的法律意識。11月,朱巷法庭再次走入村戶民院,以“庭院內的法庭”形式開展了村民農戶之間的矛盾調解,讓矛盾不用出院就能解決。二是推行自治。構建“黨建+平臺”服務模式,用好“暖心為民工作室”“紅色驛站”、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黨群服務站點、微信群、公眾號等載體,加快信息傳遞,打破群眾了解知曉政策信息的壁壘,拓寬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渠道和途徑,引導村民積極參與鄉村治理與發展的討論。三是推行德治。構建“黨建+鄉風文明”模式,始終堅持“以典型帶全面”的思路,大力弘揚新時代好風氣,廣泛開展“好婆媳”“最美家庭”“美麗庭院”等評選活動用身邊的典型事教育身邊人,激勵廣大群眾對標先進。堅持把鄉風文明建設貫穿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全過程,通過支部推動、黨員帶動、黨群互動的工作模式,在陳莊村開展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讓鄉風文明成為鄉村振興的“信用指標”,引領“人人爭當新用戶”的文明新風尚。(供稿:陶毅;審核:鄧兆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