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豐縣農業農村局:黨建引領村集體經濟增收 助力鄉村振興提質增效
近年來,縣農業農村局黨委精準施策,持續發力,將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凝聚黨心民心、鞏固脫貧成效、銜接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多措并舉激活村級集體經濟增收,為鄉村振興提供源源動力。
黨建引領、高站位推動。旗幟鮮明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聚焦“黨建最薄弱、群眾最關切”的地方,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工作作為年度縣級領導干部包聯29個“三重一領航”事項清單之一,發揮領導干部“頭雁效應”,以“頭雁領航”帶動形成“雁陣高飛”。采取一月一調度、三月一觀摩的形式持續壓緊壓實發展責任,推動全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從“一點亮”邁向“全局紅”。
齊抓共管,項目化推進。堅持目標導向,年初印發實施方案,確定全年目標任務,制定相關細則及管理辦法、以扶持項目為單位、以村(居)為單元,縣四大班子同志領銜包保薄弱村,領導組成員單位和鄉鎮領導班子聯系單元全覆蓋,采取項目化管理,分析短板優勢,探尋發展路徑,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節點式管理,扁平化“一線督幫”抓推進。
多元探索,創新式推廣。探索多元路徑,全面推廣,因地制宜,創新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增收模式。“紅橋模式”催生村集體經營的“內力”。在紅橋村試點探索“黨建引領、資源到村、集體經營”的發展方式,將“紅橋經驗”覆蓋140個村,讓12萬畝土地的農戶在保底收入基礎上享受到了二次分紅。引入“金豐公社”全程托管的“外力”。在劉興村試點探索“黨群共商、招引托管、風險共擔”的發展模式,以綜合性農事服務平臺“金豐公社”為載體,為農民提供托管及菜單式服務,成功解決了“誰來種地,怎么種好地”的問題。“大路模式”激活村企互補的“合力”。試點探索“大路模式”,建立“村企聯建、職業農民、互利共贏”的發展模式,為解決土地流轉不暢、承包經營企業不強的問題提供新思路。(撰稿:沈軍、方玉涵 核稿:沈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