殫盡竭慮為發展
——記長豐縣十佳模范共產黨員、原羅集鄉黨委書記李廣敏
李廣敏,現年57歲,原羅集鄉黨委書記。30多年來,他扎根基層,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忠實地實踐 “三個代表”,譜寫了一曲共產黨人的正氣歌。他心平如鏡,廉潔自律,矢志不移,被譽為“勤政廉政的楷模”,先后20多次受到省、市、縣表彰。
“消滅貧困,不是熬出來的,而是干出來的”
坐落在江淮分水嶺脊背的羅集鄉,多年來,旱火燒地,土地貧瘠。1997年年初,年屆半百的李廣敏擔任了這個鄉的黨委書記。
上任不久的一天下午,李廣敏來到金壩村,他看到10多輛板車上都放著一個很大的自制的塑料袋,一群男女拉著板車正準備上路。“你們這要干啥去?”李廣敏不解地問道。“干啥去,拉水去,你沒看到俺們這里雞喝的水都沒呀!”“水,水,水,改革開放快20年了,難道連老百姓的吃水問題都解決不掉?”這天夜里,李廣敏輾轉反側,一夜未眠。
在帶著領導班子成員翻溝越嶺作調查時,羅集鄉貧困的現狀讓李廣敏感嘆不已。水利設施,全鄉除了羅集水庫,沒有一口當家塘,70年代挖的幾口塘,由于多年未清淤,全成了“碟子塘”,根本關不住水。20年前建的3個電站,機泵多年未更新,效能難以發揮。豈止是水的問題,全鄉6個行政村,沒有一條砂石路,“內貨不出,外貨不入”;無一村有標準化線路,電線全都掛在樹桿上蕩悠;無一幢教學樓,危房遍布,就連鄉中心小學40間瓦房,半數以上裂痕道道;偌大的一個鄉僅100門程控電話;而鄉政府辦公室,更是窮形盡相,一間破漏的辦公室,每天40多名干部擠坐兩條長板凳,圍著一張長條桌辦公。
途長舟重,我心似鐵。第一次黨政聯席會上,李廣敏心情沉重地說:“我們是黨的干部,決不能領著群眾受窮,而應該實打實地創富,消滅貧困,不是熬出來的,而是干出來的。”
那是一個赤日炎炎的天氣,一大早李廣敏便帶著全體鄉干部,冒著38度的高溫來到金壩村,勘查放線,他要從這里開始,打響“引來外埠水,留住天上水,盤活地下水”的水利攻堅戰。在親自勘查地形、親手設計圖紙的同時,他與上千名干群一道,披星月,運石子,鑿石壁,挖深塘,清淤泥,這一干,就是一個多月。有一天,由于勞累過度,重度中暑,李廣敏一頭倒在堤壩上。大伙把他送進了鄉衛生院。第二天上午,病情稍有好轉,李廣敏便乘醫生不注意,拔掉吊水的針頭,又一頭扎進了興修水利的隊伍中。望著他那踉蹌的身影,許多群眾感動地說:“李書記啊,你不能這么干,這樣會把你累垮的啊”。
正是靠老書記的帶頭苦干,幾年后,全鄉興建了9座電灌站,機泵設備全部更新,興修了9座攔水壩,開挖了103口當家塘,筑起了30公里長的提引水渠道,并配套修建了節制閘、放水涵、過路涵,同時打機井40多口,水利總投資達600多萬元,不僅農業豐收保證率大大提高,而且遇再大干旱,全鄉1.68萬人的生活用水100%得到解決。
“地是琵琶路是弦,有路才能彈奏出富民強鄉的高音來”。這是李廣敏的一貫認識。在開通富民路上,李廣敏同樣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如今的羅集鄉,四通八達,交通便捷,不僅鄉里有了水泥路,而且村村通上了砂石路,總里程近50公里。
為了突破基礎設施的瓶頸,李廣敏想方設法為民造福。1997年,他多次到縣教委反映情況,爭取項目,先后為7所中小學蓋起了8幢教學樓,徹底消滅了草危房,在全縣創下第一。這年,他又3次到縣電信局,請求支持安裝了1480門程控電話,同樣在全縣創下第一。2000年,他聽說供電部門要全面實行農網改造消息后,5次給縣供電局打報告,以一片真誠贏得了供電部門的支持,一次性投入200萬元,在全鄉建成了標準化供用電線路,并迅速實現了城鄉同網同價,這在全縣再次創下第一。不僅如此,他還爭取有關部門支持,興建了羅集農貿市場,一舉改變了“沿街設攤,騎路經營”現象。興建了羅集衛生院門診大樓,改善了醫療衛生條件。
“讓老百姓腰包鼓起來,是為官者最大的政治”
“在夯實基礎上創出一流,只是條件,而讓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真正走上富路,這才是關鍵,才是為官者最大的政治。”這是李廣敏的口頭禪。他始終把幫民致富作為第一要務。針對江淮分水嶺地區水利條件差的劣勢以及靠近省城、市場廣闊的優勢,鄉黨委提出“壓水擴旱、壓糧擴經,面向省城、優農快工”的發展思路,主抓奶牛、蔬菜、棉油的生產,大力調整農業結構,著力增加農民收入。
1999年春天,合肥市平安汽車出租公司老總來羅集鄉考察幫扶貧困戶事宜,李廣敏抓住這次機遇,在選定了幫扶戶之后,熱情邀請這家公司在羅集興辦一家奶牛養殖場。開始這位老總舉棋不定,李廣敏帶著他東進南京,南下省城,北上縣城,一面參觀奶牛養殖場,一面對牛奶市場進行全面考察,同時請求縣土地管理部門給予解決用地問題,說盡了千言萬語,歷盡了千辛萬苦,這位老總終于被打動了,他答應先投入100萬元,在這里試辦一個養殖量不超過40頭的小型奶牛場。后來,平安公司不僅追加投資300萬元,把奶牛養量擴大到195頭,而且采取公司+農戶形式扶持當地農戶飼養奶牛50頭。后來又投資400萬元興建了乳品公司,實現了產、加、銷一條龍。如今的羅集鄉已成為合肥市重要的牛奶生產加工基地,奶牛養殖量達300多頭,不僅上百名農民成了制奶工,而且奶牛業的發展,帶動了農業結構的調整,全鄉發展了8000多畝玉米,棒子銷省城,秸桿喂奶牛,畝均增加收入200多元。
在幫民致富上,李廣敏的原則是“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盛開春滿園。大家富,才是真正的富。”他帶領全鄉干部實行包戶負責制、責任追究制,對困難戶一包到底,直到完全脫貧為止。
近兩年來,羅集鄉黨委政府一班人抓住機遇,發動全鄉大種優質棉、油,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加快了結構調整步伐,大大增加了農民收入。去年,全鄉農民的人均收入達到1600元,比1996年翻了一番。今年上半年,農民現金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長20%以上。
“只有群眾說你好,自個才有吃飯的鍋”
2001年夏天的一個晚上,李廣敏熱得睡不著覺,便打開電視機,看起了連續劇。畫面上,一位喝醉了酒的鄉干部東倒西歪,丑態百出,令人作嘔。李廣敏眼瞅著電視,不禁聯想到本鄉的少數干部整天吃吃喝喝,與電視上人物可謂“患難與共”。“都說鄉鎮窮,干部天天喝得臉通紅”群眾對此說。“此風不剎,發展無望!”李廣敏看著看著,一拳頭砸在了茶幾上。
第二天一上班,李廣敏便主持召開黨政聯席會,在分析了鄉里財政收入總量少、收支矛盾突出的形勢后,要求鄉村干部務必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首先從“堵口”做起,決不能“一路春風一路歌,走到哪里哪里喝”。在此基礎上,鄉里很快制定了“實名登記,三員分離,四單合一,定點就餐,單獨列支,定期公布”二十四字公務接待方案。要求鄉里一是在安排招待時,實行“實名登記,三員分離”。公務活動確需招待的,由對口接待人員逐項填寫全鄉統一制式的《公務接待呈批單》,由分管領導批準,辦公室據此開出就餐單。派單人員、呈批人員、批準人員“三員分離”,即派單人不陪客,審批人不派單,陪客人不派單。在填單登記時,被接待人員和參加陪客的人員,一律實名登記。二是在安排就餐時,實行“定點就餐”。鄉鎮公務接待一律在食堂安排。三是在報銷費用時,實行“四單合一”。招待費審批必須同時具備呈批單、就餐單、原始菜單和正式餐飲發票四單,金額一致,手續齊備,缺一不可。否則,不予審批。四是在做帳時,實行“單獨列支”。當月發生的招待費必須當月報批結算,單獨列支。五是招待后,實名公布,上報備案。每季度把招待費支出情況在政務公開欄公布,具體到接待時間、被接待人員姓名、接待事由、招待費金額等,接受干群監督、社會監督。
制度還明確規定,對上級來人每人每餐補助不超過10元,不準搞煙酒招待。鄉干部下村,一般不在村里就餐,完成突擊性任務,鄉干部確需在村里就餐,鄉里按每人每天3元錢補助,自帶糧食,自買蔬菜,在村食堂自燒自吃。這項制度的推行,一舉剎住了濫吃濫喝風,當年公務接待費下降了50%以上,第二年同比下降了70%。由于效果顯著,去年,縣委、縣政府在該鄉召開現場會,今年省紀委、省監察局、省財政廳又在全省推廣了羅集的經驗。
李廣敏并不滿足規范公務接待所取得的成績,去年又把節約非生產性開支向縱深推進,就小車管理使用、租車、出差、電費、有線電視費、電話費、打印費、辦公用品購置等制定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并認真加以落實,使各項費用下降40%以上。
在制度制定后,李廣敏從來都是以身作則,不越雷池半步。去年冬天的一天晚上,李廣敏和其他鄉干部在食堂吃完飯后,正準備休息,一位在市里工作的老領導在農村檢查完工作,突然趕到羅集說是要到鄉食堂“品嘗土菜”,李廣敏把這位老領導帶到食堂一看,菜櫥里除了幾盤咸菜外,再無新鮮菜肴。李廣敏不過意,只得偷偷掏出100元錢,讓食堂廚師到飯店端了幾盤當地“土菜”。事后,鄉長找到李廣敏說:“你是為公務而招待,這100元錢還是報了算了。”李廣敏卻說:“剎吃喝風制度是我們自己制定的,如今已大有起色,如果我這當書記的帶頭違反,吃喝風必將卷土重來,二回頭的吃喝風再想剎就難啰。”就這樣,他把發票扔進了廢紙簍里。
“干部是面鏡,群眾是桿秤,要想打好鐵,必須自身硬”
改變了羅集鄉的貧窮面貌,為羅集人帶來富裕的李廣敏卻清貧如故。知情者說,并非李書記沒有致富的機會,而是機會全被他“放飛”了。
去年秋天,羅集鄉食堂進行全面整修改造后,鄉政府決定面向社會公開招標,確定承包人。烹調技術精湛、具有一定競爭實力的葉××錯誤地認為,這年頭,不送好處辦不成事,便找到李書記的親戚,一同來到李家。見李書記不在家,便將2000元現金硬塞給了他的家人。李廣敏晚上回家得知后,于次日早晨便派人將錢全額退給了葉××。葉××一家經過商量后認定,錢送少了,否則,李書記不會這么快給他顏色看。沒過幾天,葉××親自出馬,利用晚上時間將裝有3000元現金的信封偷偷從門縫中塞進了李家。第二天早晨,李廣敏在開門時被這“飛”來之財一時鬧懵了。他經過仔細揣測后,認定這錢一定又是葉××所為。李廣敏帶著錢找到葉××說:“招標,憑的是技術實力,而不是經濟實力,夠條件的分文不送,也會中標,不夠條件的送上萬金,也是白搭。請你把錢拿走,否則,我取消你競標資格”。最終,葉××靠自己的實力而中標。
在工程招標上,李廣敏不為金錢所動,而在推薦用人上,李廣敏同樣按制度行事。李廣敏在陶湖鄉工作期間,有一年鄉政府換屆,一位干部想參加班子競選,便給李廣敏家送來2000元現金,請求幫忙,將他推薦為領導班子候選人。李廣敏當即回絕說:“當官靠的是實績,不是靠金錢,你這錢我不可能收。你這候選人我也不能推薦”。
一腔熱血,一身正氣,一心務實,李廣敏以此換來了全鄉的串串豐收果實,贏得了人民群眾的真心擁戴。1997年以來,羅集鄉各項工作均取得突破性進展,稅費改革、信訪工作、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計劃生育、并村減員、清理化解村級債務、機關作風建設、黨風廉政建設、扶貧開發、林業、水利、婦聯、團委等工作均受到市、縣表彰,鄉黨委和鄉機關支部被縣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光榮稱號。李廣敏本人也榮獲“全省稅費改革先進個人”光榮稱號,2003年7月,又榮獲長豐縣“十佳模范共產黨員”榮譽稱號。
又是一個碩果累累的秋天,人們相信,在陽光播灑的土地上,李廣敏和他的一班人一定會耕耘出更加富裕美好的明天。